安化县素有“茶乡”之称,产茶制茶历史悠久,1939年,安化诞生了中国第一片黑砖茶,由此成为中国黑茶的摇篮。2010年,安化黑茶带着七世馨香走进上海世博会,荣登中国十大名茶宝座,凭借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醇和爽滑的口感征服了世人。
?
为使黑茶走向市场,省市县各级领导呕心沥血,不遗余力对外宣传推介,使沉寂千年的安化黑茶焕发出勃勃生机。2011年9月,中机国际古建园林所受安化县政府委托,在县城东大门黄沙坪镇设计一座黑茶博物馆,历时两年的设计工作也由此开始。
?
? 一、风格定位
根据安化县志及其它相关文献记载,安化县黄沙坪镇是一个有近500年茶埠历史的古镇,清代鼎盛时期这里几乎汇集了全国所有大茶号的分支茶庄52家,其中“聚心顺”、“晋安茶行”、“天顺长”、“乐天居”、“得江山助”、“天来香”、“裕通永”、“永泰福”等都是当年享誉全国的茶业商贾,“茶市斯为盛,两岸人烟稠”即是清代黄沙坪资江两岸茶市繁荣的真实写照。时至今日,这里仍然有清代民居60多处,茶坊两处,钱庄一处,它们是数百年茶市的见证者、守护者,承载着那份远去的荣耀。在清代遗韵尚存的古镇新建一座黑茶博物馆,用清代地域建筑风格进行设计创作,这无疑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
二、视觉环境设计
在初始方案设计中建筑采用了集中式布局,其特点是很容易满足博物馆使用功能要求,便于安保管理也利于消防流线组织。等到施工图接近完成之时,原定建设用地出现了一些意外插曲,紧急情况下只能重新征地并修改设计,这就是现在黑茶博物馆组合式布局的由来,新用地东西长、南北短,与传统建筑用地条件要求大相径庭,设计中为了确保怀桃公路和沿江景观道一高一低两条视觉通廊都能获得良好的景观视觉效果,建筑物采用坐西朝东布置,整体造型强调东低西高、南低北高的视觉修正手法,公路一线的视觉焦点是高出公路25.5米的博物馆主楼,而沿江景观道一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主楼的身影,目光随着视线的向前移动最终被优雅的四合院马头墙吸引。这是建筑设计在尊重自然生态的同时充分应用视觉设计,将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条件,使两条不同高度的动态视线都能获得完美视觉效果的成功尝试。
?
? ?
? ?三、地域特色
?
传统建筑设计中的地域特色表现,是延续文化原真,唤醒民众记忆,达成形象认知的重要手段。湖南传统建筑历史上受赣系影响较大,徽、粤次之,纯粹的本土营造再次之。
?
从宏观的视角来看,湖南的所谓官式建筑做法被民间广泛流行的穿斗结构体系所覆盖,纯正的抬梁结构建筑在目前可知的湖南传统建筑中极其罕见。由于缺乏抬梁式作为基本构造条件,承载式斗栱在湖南传统建筑中的应用范围很小,非承载式网形斗栱(如意斗栱)的应用却相当普遍,这是湖南传统大式建筑出檐短的原因之一。然而,在湖南古代工匠们无所畏惧的探索精神和标新立异的浪漫情怀驱使下,传统建筑的发戗举升高度和山墙造型形式均有突破性的呈现,至明清两代衍生出了超越前人的超高翼角和造型夸张的双拱形山墙。
?
尽管当今传统建筑研究中仍无法验证这些创举的科学性及实用性,但历经数百年的繁衍,这种形象特征早已被社会受众所接受、推崇。在中国黑茶博物馆设计中设计团队特别注重地域特色的导入和诠释,从湖南全域传统建筑到安化本土建筑遗存的调查、提炼、应用。其适用范围涉及到楼阁部分之:构架体系,廊轩形式,门窗样式、纹饰,木雕雀替,月梁,翼角举升高度,起翘弧度,脊饰,吻兽造型,柱础,栏杆等。四合院部分之:门当、户对(门簪、鼓石),挂落,马头墙屏组样式,灰塑翘角的本土活化再生等等。使博物馆的外观、内质都具有一定的湖南地域建筑文化精神。
?
? ?四、影响深远
2015年10月,安化中国黑茶博物馆正式落成对外开放,其建设规模虽小,但在中国茶业界的影响却是空前的,建成至今日平均游客逾2000人次,年平均游客超60万人次。被业界誉为中国黑茶独一无二的博物馆,安化县也因此获得“黑茶之乡”“中国生态产茶第一县”“黑茶产量第一县”“科技创新第一县、茶叶税收第一县”等荣誉称号。安化县黑茶总产值由十五年前的不到1千万元,逐步发展到2021年的230亿元。安化黑茶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中,黑茶博物馆可谓是具有重大助推力,业已成为安化黑茶不可或缺的文化名片。
茶马古道,见证了安化马背上的奇珍,谱写了茶业的辉煌。而中国黑茶博物馆,不仅仅是一隅小城的地标建筑,还承载了安化人民对于幸福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它伴随着、见证着安化黑茶产业升级、兴盛壮大,展示了厚重的安化人文历史,散发出一种沁人心脾的历史陈香。
?
?
?
?
关注我们